1. 超乎常人的堅持與自律
每一份與眾不同,背后都是以無比寂寞的堅持為前提;每一份榮譽,都離不開日復一日地勤奮。每一個偉大的企業家背后,都有著常人無法想象的自律與堅持。5點半吹號起床,晚上9點就寢睡覺,17年的軍旅生活,讓王健林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至今,王健林還保留著這個習慣,五點半起床,雷打不動。八點半開早會,是京東十多年來的傳統。不管是前一天晚上到多晚,哪怕凌晨兩三點,劉強東都會在第二天早上8點半準時坐在會議室里面,與所有京東的管理人員商討會議,除非當天早上外出有活動或是出差。
“勤奮”一直是李彥宏的標簽。從讀書時代起,李彥宏就比同齡人更加懂得“勤奮”這兩個字的意義,常常泡在圖書館做“書蟲”。創辦百度之后,他也始終保持著勤奮的作風。在2014年底的中外互聯網領袖高峰對話論壇上,李彥宏曾爆料,自己每天早晨5點多就被機會叫醒,因為機會多到睡不著。自律是鐵杵成針的意志功夫,而長久的勤奮與自律需要極大的忍耐力與承受力。
2. 多一點執行力
努力從來都不是“刀山火海”或“人間煉獄”,它是枯燥乏味的訓練,是持續不斷地輸出,是疲憊時的“再多堅持一會”,是更多一點的執行力。埃隆?馬斯克的員工這樣評價他工作時的狀態“埃隆需要看到進度。與埃隆共事,每個人必須主動推動工作,讓問題停頓在你手里,這是埃隆不能容忍的。”“我們的討論都是高效、直擊要害而且基于事實論據的。”“工作阻滯,或者跨部門下達命令時有阻撓,埃隆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有問題隨時撥我直線,我不關心問題到底是什么,我要馬上解決。’”
梁建章行事十分硬朗。別的領導開會風格是,“你們兩個部門會后再去討論討論”。梁建章從來都不這樣,他要求當場解決問題。現場拍板,馬上執行,做完翻篇,既往不戀。牛逼的人各有各的牛逼,但有執行力這點是共有的。
3. 努力常態化
為什么在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企業家們卻不會覺得“痛苦、難受、度日如年”?因為對他們來說,這種努力是一種常態,他們不會覺得以上這些有多了不起;他們不會被自己“熬夜一次”而感動。這些努力,不需要心理建設,不需要自我說服,不需要意志力驅動。這些努力,是潛意識中的自發行為,是肌肉記憶的習慣動作。
大多數人都曾努力過:都有過熱血沸騰、立誓發狠的時候,都有過奮進狂飆、強力輸出的經歷。然而,平庸和杰出之所以涇渭分明,那是因為,平庸者的努力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統的,走走停停,斷斷續續。曇花一現的努力,都是偽努力。努力不是重點,常態化才是關鍵。結語:激勵人心的是精神,而非榮譽全國勞模是從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及其他優秀勞動者中評選出來的。一般工人系統評勞模,領導評先進工作者,但隨著時代變遷,這一傳統已經打破。2005年,民營企業家首次獲此殊榮。張瑞敏、許家印、王健林等企業家都曾獲得過全國勞模的榮譽。
社會學家艾君認為勞模是一種飽含感情的符號:勞模,意味著“光”,是一種能照亮黑夜,溫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勞模,意味一種“文”,是一種人理之倫、人生之道的“人文”;勞模,意味著一種“取向”,那是一個時代的追尋腳步,人生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處于社會中堅階層的企業家們從不缺少時尚光鮮的頭銜,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不是獲得“勞模”的榮譽,更多的是保持如同“勞模”般的信念和奮斗勁頭。對公眾來說,激勵人心的是他們敢闖敢拼、始終勤奮的拼搏精神與無止境的斗志和毅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謹以此文共勉之。